This is G o o g l e's cache of http://www.wu-chinese.org/interest.htm as retrieved on Dec 16, 2005 20:26:48 GMT.
G o o g l e's cache is the snapshot that we took of the page as we crawled the web.
The page may have changed since that time. Click here for the current page without highlighting.
This cached page may reference images which are no longer available. Click here for the cached text only.
To link to or bookmark this page, use the following url: http://www.google.com/search?q=cache:QMf8f9z4SGYJ:www.wu-chinese.org/interest.htm+&hl=en&client=safari


Google is neither affiliated with the authors of this page nor responsible for its content.

吴语概述

锦绣江南,处处吴音;吾爱吾乡,吾爱吴语。cign scioe kaogn neu, tcy tcy whu yign; ngwu e ngwu sciagn, ngwu e whu gnu

             吴语概述

吴语源流

吴语的地理分布

吴语未来

吴音读字

听听吴音

精选文章

各地吴语声韵调

 雅俗共赏吴语文学

   主页

 

 

吴语概述

何谓吴语?
吴语是汉语历史最为悠久的方言,其祖语可以追溯到2600年前的春秋时期的吴越两国上层人士习用的汉语方言。现代的吴语,仍然保存着一些在多数现代汉语方言中已经消失的古汉语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保持了浊音和清音声母的分别,的所谓“浊音”,现在吴语中的“浊音”包括“清音浊流”(分布在北部吴语区)和“真”浊音(分布在浙南)。浊音的发音需要振动声带,比如英语中的b、d、g、z都是和吴语一样的浊音,普通话的b、d、g、z则是清音。

吴语为什么叫吴语?
吴语,因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地区,行政区划上基本属于江浙(包括上海)两省,因而又称“江南话”、“江浙话”,而习惯上称为“吴语”,则是因为吴语是从“三吴”(现苏州、湖州、绍兴)地区为中心的太湖流域、宁绍平原发展起来的。需要注意的是,吴语不是指“吴国”的语言,因为春秋时期的吴国除了上层人士,百姓讲的是侗台语而不是汉语,三国的吴国则包括了东南各大方言区。

吴语分布在那些地方?
吴语在使用人数上是汉语第二大方言,不过分布地域并不是很广阔,江苏长江以南除南京、镇江地区(丹阳、高淳仍是吴语)、江北靖江海门启东通州、上海市、江西上饶市、福建浦城北部和浙江除淳安、建德、苍南、平阳外基本都讲吴语。皖南北部的铜陵、太平地区讲吴语宣州话,但是当地人一般对外使用江淮官话,吴语只在家庭内部使用,而且宣州吴语受到官话的严重渗透。吴语分布的总面积约13.75万平方公里。

吴语有何内部分歧?
作用一种7500万人使用的语言,和世界上多数语言一样,吴语内部也存在着分歧,一般将吴语分成六个片(次方言):太湖片、宣州片、台州片、婺州片、处衢片和瓯江片。江西和福建吴语地区都属于处衢片;皖南吴语区和江苏高淳属宣州片。太湖片使用人数最多、分布地区最广。其他各片,宣州片、台州片、婺州片可以和太湖片部分通话(台州片的语音尤近太湖片);处衢片和瓯江片与其他各片完全不能通话。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原因,长江以北的靖江、江南的丹阳和杭州市区(不包括新近并入的萧山、余杭)吴语更加接近官话。不过,各地吴语基本特点仍然接近,比如基本保持了浊音和清音声母的分别。

如何看待官话对吴语的影响?
官话在历史上曾对吴语产生了巨大影响,永嘉南渡直接导致了江淮地区的吴语官话化而成为江淮官话。现在吴语中大约1/10的字有“文白两读”(如上海音“大”为[du]/[da])现象,其中的“文读”[da]正是晚近官话对吴语影响的结果。同时,官话区的新兴事物,在输入吴语区的同时也带来了官话的读音,如“饺子”中的“饺”,本来应该是和“角”同韵的入声字,由于是由入声消失后的北方官话输入吴语的,因而各地吴语普遍将该字念作上声或去声,与“角”已经不同韵。官话对吴语表现能力的丰富是其可称道之处,但是,另一方面,官话对吴语的压制和同化现象则是不可取的并令人担心的,如所谓“东西”,吴语中明明有相应的“物事”(音如“末事”),为什么一定要拾人牙慧呢?生造“文读”更是破坏了吴语自身的系统性,比如“舰”,明明应读作“凯”,一些人却从“见”字读音中生造出了“鸡”音,把“航空母舰”称作“航空母鸡”实在是既滑稽又痛心!

吴语是不是只能说不能写的土话?
由于国家通行的书面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导致人们产生方言是只能说不能写的土话,不能用于文学创造的误解,一些大北方话主义者更是猖狂叫嚣“浙江话不能入文”之类胡言。事实上吴语不仅可以写作,而且更是一种优美的文学语言。吴语将“藏”称作“囥”、将“东西”称作“物事”、把“都”称作“侪”等只是几个常用的例子罢了。至于文学,从冯梦龙的《山歌》,到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吴语的文化价值尽显无疑,甚至现在普通话中的常用词如“尴尬”,成语如“煞有介事”,佳句如“月亮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都来自江浙一带的吴语。

 

为什么需要保存吴语?
国家推广普通话,是为了全国人民可以顺利的交流,而在普通话已经大大普及的今天,这一目的可以讲已经基本实现了(至少在教育比较发达的吴语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而同时,方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是社会生活链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丰富多彩的方言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方言的变迁又折射出社会的变迁,这是十分值得研究的。在一些地方出现的将推广普通话和消灭江南话等同的做法(浙江金华小学生讲了两句方言被老师打掉门牙——令人联想到日据时期倭寇对台湾同胞的做法),实在是令人遗憾的。随着人类的历史走进21世纪,对语言多样性的认识也逐渐深刻,欧盟将2001年定为“欧洲语言年”,对各少数语言和方言进行保护,一贯对本国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采用灭绝政策的法国,也终于认识到语言多样性的重要,对巴斯克语、布里多尼语等语言采用了宽容的政策。对于吴语这样一种使用人口比世界上大多数语言都多的汉语方言来说,如果在未来的一天消失,不只是江南的悲哀,也是整个中国的悲哀。

附:吴语区在汉语方言分区中的宏观情况: